2009年拜耳動力Beyerdynamic發佈旗艦耳機T1。2015改款發佈第二代T1,這次是評論第二代。
T1-2nd (以下統稱第二代T1為T1-2nd)為半開放式耳罩耳機,在生產已久的DT系列之上又增加了更高的級距。單體設計用了更新一代的Tesla技術,內部構造從塑料提升為金屬製品,調音部分原廠表示有增強低頻以滿足更多用戶在聆聽流行樂上的需求。相較於第一代最大的改變,莫過於線材改成可換,滿足了追求更高音質玩家的需求。在這要提到我個人最喜歡的設計,耳機單體的擺放位置。T1-2nd單體擺位置非一般常見的耳罩中間,是有傾斜角度。這樣直接調整發聲源的設計,能更符合耳朵的構造,很容易讓聽者在觀眾席的最佳聆聽位置,樂器的擺位會更趨於扇形讓音樂更具層次與立體感。
說到這個最佳聆聽位置,在錄製現場專輯時,如、交響樂團、合唱團,收音麥克風如要模仿人耳的收音方式時,常用的夾角是110度。而拜耳這樣的設計,無非是對聆聽音樂的講究,近年各大廠的旗艦耳機也較常見此擺放設計,我認為這是未來耳罩式耳機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些細節,也是他做為旗艦,可以賣很貴的理由。
我用的耳擴是P-750u,P-750u用料實在,特性是聲音屬較中性,呈現較自然,音染少,用來推動T1-2nd這阻抗高達600歐姆的耳機夠飽滿、有力。兩相搭配來探究T1-2nd的實力,我想是適合。中性的東西測東西,缺點也是優點,目的也是以不影響太多原廠賦予T1-2nd的聲音調教下,把真實的聲音還原出來。最後再與一般使用手機或電腦音效卡直接出來的聲音比較。這樣的落差感,是不是真的是一般人可以分辨,有升級感?把頂級耳機用上普通的訊源情況,會產生什麼樣的音色?T1-2nd親不親民、好不好養、對訊源的要求程度,也是本篇文章想探討的內容之一。
古典樂當作開場,我想再合適也不過。初聽的感受,音量最大與最小的落差感很大,動態表現還需要靠轉動音量旋鈕來適應。空間表現聽起來不像是從單體發出聲波到耳朵的該有的距離,多了一層與空氣的震動。認真要聊這個空氣的震動,可以聊很多。簡0單來說,交響樂如果錄音有錄得好,該是第一排就是第一排,該是後排的聲音就是後排,不多不少,恰如其分。整體的感覺樂器距離被拉的更遠,擺位也更清晰。多數人在意的小提琴,高音域修飾不會有悶住的感覺,但也不會過尖、過亮。樂器的定位與各頻率間的量感多寡,以古典樂作為調音基礎,我認為是一家老廠牌必然會注重的地方,也是T1-2nd當為旗艦的基本門檻,表現不會令人失望。
爵士樂現場錄音,在樂手個別即興演奏時,各樂器間的對話和所呈現的音色,都盡可能高度的還原。T1-2nd並沒有給予過多的渲染,保有原始的樣貌與臨場感,解析度與監聽耳機相比又更柔順耐聽。Double Bass撥弦時的共振;管樂手所控制音符;鋼琴手觸鍵時擊錘敲擊琴弦與反響板所產生的共鳴,顆粒感;鼓手打擊鼓皮的力道與鼓皮的震動,拔的高頻與尾音,都表現的很到位。音樂的整體感也有呈現出來,不會過於分離,保有音樂的一體性。
流行樂的部分,包含各類型如:抒情,R&B、抒情、搖滾、重金屬等等......。人聲方面,不論是男、女聲,感覺有種移動的中頻調音。不論高音域或低音域的人聲,T1-2nd都能把聲音表現得較突出並稍稍潤飾。即使是重金屬黑死腔的嘶吼音及Bass獨奏的樂曲,都能很明顯的呈現音樂本身想表達的主題。
試著把T1-2nd接在一般的手機或筆電上,會得到什麼樣的聲音?由於T1-2nd有高達600歐姆的阻抗,所以音量基本上都要開到接近滿格,推出來的聲音,各方面的表現有一定的水準,但與P-750u相比缺點也一一顯現出來,音場會變窄,解析度也會往下掉,動態也無法像有耳擴般收放自如,整體表現會糊一點,音檔品質不高的狀況下,甚至會影響到中頻,高頻較上不去,延伸性跟張力也無法呈現那麼多的細節。如果平常是用千元等級的耳機,用手機直推還是可以感受到T1-2nd帶來明顯的升級感,聽得出這是一副好耳機。但也就浪費了這麼好的器材了。
越頂級的器材,所反應的變化會越精確,使用了不好的訊源缺點也會被放大,T1-2nd即是如此。
T1三頻屬均衡,高頻柔順,力道與穿透力夠;中頻,只要是人聲或樂器獨奏都會變成主角;低頻,原廠表示增加了低音,但其實聽起來還是蠻均衡,不會過多。速度範圍很廣,取決於訊源,聆聽重金屬可以飛快,換成R&B卻又可以很Q。
優點
1解析度高,不刺耳。音染少,很自然的音場可以更加耐聽。
2動態範圍大,讓歌曲的情緒起伏能有很好的表現。
缺點
1喜歡飽滿,強勁有力的就不適合。
2需要好的前端來推,沒有好前端沒必要再多花錢買這支,簡言之不是容易養。
心得
如果你自認算是個耳機玩家,對於音樂的品味有一定的水準,那麼你的耳機收藏裡一定要有T1,他可能不會是你的首選,因為每個人喜歡聽的音樂類型不盡相同。但會有一個屬於T1的位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