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分享給剛進入舞台表演,或想要更精進的你/妳,可能沒辦法一次就很到位,但是事情永遠是這樣,越做越熟練。
舞台上的監聽喇叭/監聽耳機的意義
第一件事情要先搞懂,監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聽到/知道別人在幹嘛(兩人以上團體)
二、聽到/知道自己在幹嘛
先談二,如果是個人表演,如鋼琴、木吉他獨奏,那基本上監聽的功能不大,因為就只有自己一個人,整場都是你的聲音,頂多調一下頻率讓自己聽起來舒服些,是一種「補」的概念。
接著談最重要的一,當表演人數大於二人,監聽的意義在於聽到別人在幹嘛,這是核心概念。只要是現場演出,人數大於二,就叫合奏。合奏就是大家同時一起演奏,以古典樂三重奏、四重奏來說。樂手坐的位置一定是個半圓形,所有人都看的到彼此,知道彼此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事情,然後有一個領導,帶領著大家,這就是合奏的概念。而在現代,樂器插了電,舞台變得更大後,概念還是一樣的。因為距離變遠,所以才需要監聽來輔助。
舞台監聽的功能/用途
一、前面已經提到,監聽的功能,輔助樂手知道此時此刻其他人在幹嘛,正在做什麼事。這裡的正在做什麼事,包含各種變化,例如:和弦,情緒,橋段,節奏,等等......舞台上的狀況太多。
二、監聽耳機可以加Click(節拍器)
這裡討論的都是舞台演出,如果是在錄音室就不一定要合奏,可以分軌錄音,那監聽喇叭或耳機就會跟舞台演出有不一樣功能。
調整的概念
一、補,補別人的不足。
二、讓,讓出空間,頻率給其他人。
調整實作
觀察爵士三重奏或弦樂四重奏可以領悟很多道理
首先要先決定一個穩定拍子的領導,我推薦有鼓手就鼓手,沒有鼓手就看誰節拍最穩。通常不能是最飄的那個,各種組合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以一個搖滾樂團的編制來說,吉他X1,貝斯X1,鼓手X1,歌手X1,那麼最適合當領導的是貝斯或是鼓手。因為相較於其他兩個他們是穩定音樂的基礎。如果你們的團是BASS為主弦律那就鼓手當領導。
假設這裡決定由鼓手作為領導,鼓手扮演著整首歌曲行進中節拍的架構決定者,通常會拍點是HI-HAT,原因是HI-HAT頻率最高,頻率最不會被吃掉。所以理論上各個樂手的監聽喇叭,裡面要有HI-HAT的聲音,音樂(樂團)行進的節拍也是以HI-HAT為基準。其他樂器要往前往後在自行決定。然後鼓手通常都是先試音,整組鼓都試完調整好後,依序是Bass>吉他>主唱。都試好後來段試音的音樂,通常試音的音樂會挑過,可能8~16小節的音樂。要試的項目有:頻率協調度,音量協調度,動態範圍,各種演出時會發生的狀況:如特殊效果)。沒有必要試整首,8~16小節就可以聽出端倪,這個前提試,在練團的時候就已經要把想呈現的聲音決定好,所以上台只是為了要調整到跟在準備時想呈現的樣貌接近。在第一次試完8~16小節後就可以微調,反覆個2~3次通常就要找到接近於你們要的音色。然後有麥克風的人,要扮演好幫其他團員跟音控台溝通的角色。
內場不管是音箱或者是監聽喇叭,或者是樂器本身所發出的聲音,都包含在裡面。因應舞台的大小而有所調整。目的都是以上所講,聽到自己也要聽到別人,因為大家是個樂團。
假設常做場的樂團,通常15~20分鐘可以試音完畢。以上為舞台較大的試音方法,而且都是談論「內場」。
如果是小舞台,那麼就不用那麼複雜,LIVE HOUSE的話,音箱直出也可以,這裡說的不包含外場。外場是音控人員負責的部分。
會想寫這篇,一開始也是單純的希望台灣的音樂界,尤其在舞台上樂手跟音控師不合的狀況能越來越少,討論的方向盡量是往如何完整呈現音樂而討論,減少樂手與音控師的互相不信任,互相覺得自己比較會。或者有很多新手常常都在:PA大哥我的音箱在大聲一點的狀態了。